绿坝事件是什么(绿坝事件:净化网络还是侵犯隐私?)
绿坝事件:净化网络还是侵犯隐私?
背景
2009年5月,中国政府发布通知,要求从7月1日起,所有新售出的计算机预装“绿坝-花季护航”软件,旨在过滤色情、暴力等有害信息,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。这一措施引发了广泛争议,且在实施前就遭到了抨击。
争议
1. 是否违背自由、隐私权?
反对者认为,此举是对个人自由和隐私权的侵犯。绿坝将成为政府对公民上网行为的监视工具,无法避免被用于限制非淫秽的言论和意见自由。此外,一些网民担心这款软件可能会监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上网行为,提高网络安全风险。
支持者则引用儒家经典“君子不夺人之隐”的理论,认为这一措施是政府为了公众利益采取的正当措施。上网又不是不受限制的自由,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管制,以保证网络的健康、和谐和稳定。
2. 质量问题
绿坝虽然是用来过滤不良网站的工具,但是这种过滤机制的准确性往往成为问题。绿坝提供的黑名单有很多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,还会过滤一些合法的网站和内容,导致用户上网受到了严重干扰和损失。此外,这款软件还被指责是一款存在安全漏洞的软件,使用者的电脑可能因此遭到黑客攻击。
3. 是否适用于未成年人
尽管通知拟定原因是为保护未成年人,不过这一决定却遭到了未成年人的反对。因为他们认为,自己没有被父母、老师或政府信任,更没被保护,在互联网自由、没受过教育自然出事情的情况下,只有靠自己更改。而且一些学者也认为,这种软件反而有可能挑起未成年人的好奇心,加深了他们的心理成长障碍。
影响
1. 地位不明
从颁发通知到实施,中央和地方层面的话语并不统一,导致了绿坝被认为是一种“半强制”政策。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,引发了一些有关隐私保护、信息安全、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的疑问。
2. 教育人们的网络隐私
绿坝事件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网络隐私保护的关注。从此,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隐私保护的重要性,并开始采取主动的措施保护自己的隐私。
3. 可持续性问题
此措施被颁发后,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实施了,但是这一措施存在可持续性的疑问。没有明确的策略和计划来负责软件的升级、黑名单的更新、技术监管等问题,软件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。
,绿坝事件成为了互联网管制、言论自由等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。从绿坝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政策、道德、法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。这让我们反思,网络世界究竟应该以什么方式管制,以实现我们对网络世界健康稳定发展的期望,值得社会各界持续关注和探讨。
绿坝事件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,它折射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价值和利益的博弈。政府应该以合法合规的方式维护网络安全、网络文明和网络发展,而公民也应该有权利、有责任、有能力参与到网络发展过程中来,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。